不得志亦循规蹈矩,守先待后,为社会矜式,斯不愧为道德中人。
所以他说: 中国哲学,由道德实践,而证得真体。从来哲学家谈本体者,都于体字不求正解,而与原因意义相混。
但其造诣却不限于理智思辨,此当为哲学正宗。熊十力未必仔细研究过朱子哲学,但他的分析符合朱子论本源和论禀赋的不同分别,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宗教式的大神,而是最上的无穷无限的终极理境,这个最高理境不是向外追求得来的,而是向内追求得来的。易言之,这个是自明理,这个理是自明的,故曰自明理。这是说中国哲学不尚理智的思辨,而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体认本体,因为本体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
(二)论自然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对天的概念意义分析为五种,熊十力经过唯识学的训练,故论述中亦多这种分析,其后期著作且不论,《语要》中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就值得注意: 来函谓草木禽兽悉任自然。其所以为邪说者,正以不识性,即不识本心故耳。《大学》是为学纲目,熟读《大学》等于搭好了房子的间架,将来就可以却以他书填补去。
《大学》虽然没有出现内圣外王四个字,但整体思想结构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这一结论显示了儒学从汉唐注重外王的治国平天下向注重内圣的心性修养的诠释转向。就是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修身,离开修身的格、致、诚、正都失去了意义。
所有为着人的发展的道德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制度设施都依赖于修身,由此方可达致家庭稳固、社群规整、邦国安定乃至天下太平。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三纲领就是三条基本原则,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明德,但这种明德往往为后天物欲习染,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使人们明白行善的道理,进而彰显自己的善行,推己及人,走入社会,亲爱于民,达到道德完善的圣人境界。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可见,大人就是具有仁心的人,他能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即把整个宇宙看成是有生命的整体,对天地之间的所有生命、事物都能够以仁爱之心待之,无私欲之弊,能够明其明德。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 。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修身是由内而外,内外交修,格、致、诚、正是内修之目,齐、治、平,外修之目。(《朱子语类》卷十四) 显然,他是从古代教育体系来论述大人之学,主要是指学习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进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的大学问。就是说,在三纲中,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
以修身为界,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如何理解《大学》的主旨与根本,历来注疏多有歧义。
其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条件,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根本不立则道不得流行。大致来说,汉唐儒者注重外王的治国平天下,宋儒注重内圣的心性修养,现代学者百家争鸣,看法各不相同。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这就是上面说的物有本末。这里的内圣外王只是相对的逻辑区分,其实是不能分开的,当我们讲内圣的时候是是强调内修为主的同时也必有外行,当我们讲外王的时候是强调外行要以内修为基础,而且在实际修养过程中内圣外王也是可以双向互动的。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
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明明德于天下是最终理想,二者为内圣外王一体两面的统一。就全书的文字结构,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从大纲讲大学之道。
三纲与八目就是内圣与外王的对应。东汉郑玄《礼记目录》说: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是说之所以称为《大学》是因为是教人广博学习以从事治国平天下的事业。
所以,这三纲八目不但是一把打开儒学殿堂大门的钥匙,使我们能够登堂入室,把握儒家经典的奥义,领略儒学殿堂的基本结构,而且能够使我们把握修行践履的次第,找到人格提升的阶梯,从而实现理想的人格境界。首先,修身的身不是指肉体之身,而是指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
朱熹《大学章句集注序》认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集注》把大学解成大人之学。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朱熹认为《大学》是修身治人底(的)规模,好像盖房子,必须先打好地基。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
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修身的核心地位促使中国思想家们将伦理付诸实施,将审美作为经验,将形上学转化为智慧,将认识论运用于沟通。
因此,修身作为八条目的中心环节,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止于至善总体目标和达到明明德于天下最终理想的根本,故曰修身为本。这两条思路正好相反,第一条思路是逆向的,是由终极理想向起点的逆推,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发展,后一项是前一项的基础。
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具体修养方法是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都是修身份内的事,是属于内圣方面的。唐代孔颖达疏《大学》: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他发挥郑玄之说,《大学》主旨是为学治国,但以明德为本,诚意为始。通览四书五经,细绎儒学义理,体悟圣贤精神,我们就会发现儒家学说与实践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
而在荀子这里,天道完全被自然主义式地理解,那些事神和占卜活动完全没有作用: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随着德在政治秩序运行中的权重的增加,那些原先表征天命所归的占卜和礼器的重要性就减弱了。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这段话反映了人们对于天人关系认识的转折,在这里,天并非是纯善的,它也可能表现出对某个特定国家和统治者的错误的作为,因此,需要一个有德性的人来改变之,就此意义而言,人则成为天的矫正者,人的行为可以改变天的做法。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
汤武革命的说法来自《周易》中的《革》卦,认为这样的政权更替是应乎天和顺乎人的,但如何解释道德作为政权转移的基础和作为臣属取代君主而获得政权之间存在着政治合法性理论之间的紧张甚至冲突?孟子和荀子都否认汤武革命是一种篡弑,而将之看作对暴力政治的抛弃。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天主要是指上天,即自然意义上的天,宇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